一个朝气蓬勃,对生活充满着美好憧憬的姑娘,都渴望自己工作生活在一个宁静舒适的环境中,而她,不仅选择了护理,一干就是21年!更选择了每天面对各种溃烂不堪、甚至奇臭无比、目不忍睹的创面,还有充满着粪水的人工“造口”?她为什么能如此执着?因为她在多年的工作中爱上了护理这个又苦又累的行业!它最大的特殊性就是可以缓解患者的痛苦,体现自己最核心的人生价值,她的名字叫何丽娟!她说:“我要用暖暖的爱和小小的行动抚慰病人深深的“伤痛”。
何丽娟同志从事临床护理工作21年,她热情开朗、热爱护理工作,曾十余次被评为医院优秀护士、优秀带教老师,2008年及2010年被评为深圳市优秀护士,2012年5月荣获“深圳市劳动模范”称号。
众所周知,外科手术固然重要,但术后护理也至关重要,特别是对结直肠癌造口的病人,如果造口护理不到位,将会对病人身心及社会交往带来极大的障碍,同时也会影响手术效果。何丽娟不仅关注到了这个问题,还要把改善他们的生活作为己任,不仅在病人住院期间认真护理造口,还要手把手教会患者及家属如何护理,对一位完全没有医学知识的患者来说,理解肠道功能并正确处理造口,谈何容易。不仅需要爱心、细心,更需要反复多次耐心地手把手地教他们。而作为一名造口治疗师,专业技术水平的高低与病人的预后息息相关。为此她牺牲了大量时间钻研技术,并在加班加点地为病人服务中,不断积累和总结经验。她创造了“深圳市第一个造口门诊、深圳市第一个造口人联谊会”等多项“深圳第一”;她是深圳市慢性伤口、造口护理专业的开拓者,是慢性伤口、造口病人的贴心人;如今她圆满处理过的病人已遍布广东各地。
从2008年接触了汶川地震伤员的伤口开始,何丽娟不仅在完成护士本职工作,而且还要从事伤口处理,六年来她处理了疑难伤口1000余例,处理各类伤口1900多例,伤口患者累计换药次数达19000人次,会诊病例遍及深圳几乎每家医院。
2010年9月23日,胃肠外科收治了一位23岁肠梗阻的男性患者,小肠穿孔修补术后的第5天,腹部切口因感染出现大量粪样的分泌物,患者发生了外科医生最棘手的并发症---肠瘘。全科讨论后一致认为应该把这项艰巨的任务交给何丽娟才是最放心的,她也勇敢地承担起伤口处理的重任。
为了不负众望,她查阅了大量资料、充分评估了伤口、权衡了各种处理方法的利弊之后,决定采用自制的持续负压吸引技术。当时是国庆放假期间,她每天都要回院给患者换药,有时夜晚出现渗漏她也要赶回去处理,每次换药时伤口都会散发出难闻的恶臭甚至病人家属都觉得难以忍受!一周过去了,肠漏的量还增加了。她再次仔细评估,并与医生交换了意见,经过认真思考后考虑病情与手术中放置的腹腔引流管位置有关,于是建议行 X线造影以便了解了瘘道深度,经过检查,她果断提出调整了腹腔引流管的深度,再继续伤口负压处理的方案,改良处理方案 2天后腹部伤口的肠瘘被控制了,5天后引流管的粪样物质明显减少,7天后拔除了引流管,患者终于慢慢地康复了。出院前,他的驼背父亲、一名75岁的白发苍苍的老人,含着热泪深深地向她鞠躬致谢。4年过去了,病人的母亲每年都会从天津打电话来问候她及她的同事们。
此类事例不胜枚举!她深受患者的信任与欢迎。曾经有一位家住偏远地区、78岁的老人,在广州做完造口手术,因护理知识的缺乏,导致造口周围皮肤破溃不堪、疼痛难忍,连造口袋都粘贴不上了,每日粪水渗漏、臭味熏天,老人辗转了市内多家医院,处理效果均不理想。老人寝食不安,几乎失去生活信心。一次偶然机会经人介绍终于找到了何丽娟,她认真评估了造口的位置、周围皮肤的情况,细心询问了换袋时段及食物种类,查看了老人使用造口袋的类型。最后她决定给老人重新更换造口袋的种类、指导老人选择最合适的换袋时机及饮食注意事项,当天回家后粪水就不漏了,2天后更换袋子发现破溃的皮肤大部分愈合了。老人一下重拾生活信心,逢人就说:“深圳市二医院的何丽娟给了我第二次生命”。
如今她接收并成功处理了多家上级医院转诊的疑难复杂病例。这些医院有:中山大学附属一院、中山大学肿瘤医院、中山大学附属三院、中山大学附属二院、广东省人民医院。她与香港大学玛丽医院伤口专家长期保持着密切的业务联系,经常探讨伤口处理的专业问题,使她在处理各种难愈合伤口方面更加得心应手、技术愈加精湛。
何丽娟的优秀不仅表现在吃苦耐劳上,她还勇于创新发明并为病人解决困难。她针对目前伤口负压设备价格昂贵等问题,她研究吸取了国内外经验,积极开展临床研究和技术创新,成功申请了国家专利。改良式负压引流技术应用于Ⅲ、Ⅳ期压疮的临床基础研究,2009年5月至今她用自制作负压技术处理腹部伤口、压疮伤口、糖尿病足、瘘管等患者230多例,效果显著。其自制负压与商品负压相比,具有费用低、疗效相当、简单方便等优点,为患者节省了费用。为此她多次举办继续教育项目培训班,曾在国家级、省级、市级会议多次作专题交流,完成科研项目3项。
虽然荣获了诸多的成绩与表彰,何丽娟没有任何骄傲,依然兢兢业业的努力工作,她说:“无论我取得多少好听的称号,都不如亲眼看见自己治疗的患者走向康复,那才让我有发自内心的幸福感,我要把我对这份工作的热爱化作对工作永不熄灭的激情”!